骑楼是一种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近代商住建筑物,其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为深入了解骑楼文化,地理科学开元(中国)、碳中和未来技术开元(中国)“寻骑楼之‘美’”寒假社会实践队前往福建省厦门市,实地感受厦门骑楼的历史与文化,深入探寻骑楼的历史文化与时代价值。
实践队成员走进厦门规划展览馆,在“中山路记忆”和“历史风貌保护”展厅中了解骑楼的发展历史。在老一辈厦门人口中,骑楼不叫骑楼,而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称呼:“五脚基”。骑楼最早建在中山路、大生里一带,对当时的厦门来说,这种建筑有点标新立异。不过,楼上住人,楼下开铺,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以为顾客挡风遮雨,这样的骑楼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种时尚,加之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因此逐渐传播开来,最终成为闽南极具特色的建筑。
厦门骑楼具有多方面用途:遮阳挡雨,生活环境相对较好;扩大了居住面积,且楼下商铺可拉近邻里、商客之间的距离,富有独特的“市井气息”。
随后,实践队又详细了解了厦门骑楼的分布状况和中山路的历史沿革,感受厦门街坊漫长的发展历史。实践队成员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走近骑楼、关注骑楼、研究骑楼,让厦门骑楼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