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1: 南拳线狮的前世今生——霍童线狮

发布者:詹红燕发布时间:2023-02-16浏览次数:187

  宁德霍童线狮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是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表演者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进行坐立、蹲卧、摆首等动作,线狮还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呈现出精彩的表演效果。


  正月初三,实践队来到霍童镇兴贤村实地感受霍童线狮的魅力。线狮经过表演者之手,在舞台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史传说

在隋代,开山大祖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为了纪念他,当地百姓在二月二这天举办灯会,而线狮表演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动。20065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宁德霍童线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德市霍童镇陈姓线狮领队陈承发:线狮是清康熙年间,从祖宗到霍童我们这一族的陈姓始祖从泉州南安带过来的。泉州南安在盛唐时期节日庆典有表演舞狮舞龙,线狮当时在南安一带是提线木偶,并跟地上的舞狮结合。”


  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再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狮子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篾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艺人用丝线控制线狮进行各种表演,因此有关于线狮的穿孔与穿线尤为重要,必须细致认真,才能使线狮跃然台上。舞狮艺人不仅要精准,还要把控整场戏台,使舞狮与音乐舞美配合,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

  表演者站在台后提绳子,人距离狮子少则5米,多则超过10米;十数位线狮艺人得分成数组,每组中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配合无间;舞狮者以不同的节奏或频率拉扯绳索,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神态。狮子的一颦一笑、一吼一跳全都依靠演艺人们的精妙控制和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观众们献上最佳的线狮表演。

  狮子在村民的心中一直是避邪驱灾的吉祥之物。作为深受百姓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狮表演迄今也已代代相传300余年。霍童线狮主要有黄家和陈家,黄家有游戏狮之说,陈家有木偶狮之说,两家各自推陈出新,并在二月二进行民间赛事。

  已到古稀之年的宁德霍童陈姓线狮第十代传承人陈兴发先生,从十几岁开始就玩线狮,他说:“以前是做小孩子的时候很喜欢线狮,从十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做这个狮子了。”

  为了保证线狮在高强度的表演中结实耐用,老手艺人们不断探索,使用多种材料,以竹面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物,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

以前都是用棉、布絮(做材料),做的比较简单。现在因为我们材料的更新,我们现在就用塑料毛、尼绒毛啊,(研究)怎样把它改得更好、把这个狮子做得更漂亮,使群众更加爱看。”在传统手艺人们的推陈出新下,霍童线狮一直被很好地传承下去。

  在霍童镇走访期间,实践队还发现当地早已建起了漂亮的线狮文化馆,帮助来往游客与当地村民更好地了解线狮文化。


  作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艺术,线狮不仅在陈氏族人内部广受欢迎,师傅们每周还会抽出时间给霍童中心小学的孩子进行“特别训练”,霍童线狮早已流淌在大家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