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路上|2021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毕业创新实习纪实③:梦幻腾冲:火山与热海的交响,胡焕庸线上的文明密码

发布者:邹秀琦发布时间:2025-05-17浏览次数:10

2021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同学们在滇西边陲腾冲市两天的实习行程中,继续以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解码自然。而腾冲,串联起地质动力、水文生态与人文地理的宏大叙事,以其独有的方式,向我们诉说地球演变的壮丽篇章。

腾冲火山地貌考察:熔岩密码、

神柱奇观与堰塞湖湿地生态

425日,我们参观了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的火山地质博物馆,登上古老的大空山火山口。站在直径近300米的锅状火山口上,俯身拾起明代徐霞客笔下“色赭赤而质轻浮”的火山浮石,近距离体会第四纪岩浆喷发的磅礴力量。这里不仅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的“地质缝合线”见证,更让我们思考休眠火山的周期性活动与腾冲地热资源的深层关联——火山并非沉寂,只是以温泉的形式继续诉说地球的呼吸。


实习队在火山地质博物馆前的合照

随处可见的赤色火成岩


大空山火山口

大空山火山顶部俯瞰图


随后,我们翻越惊险的河滩,来到了腾冲市曲石镇的龙川江畔柱状节理观景台。这里有着叹为观止的清晰柱状节理景观,犹如天神遗落的积木。从山脚下近距离仰望这些来自4万年前玄武质岩浆冷凝收缩形成的六方柱体群,高约百米的“神柱”揭示了岩浆冷却速率与节理形态的精密关系——急速冷却的熔岩在收缩应力下,竟能形成如此规则的棱柱阵列,堪称地质力学与矿物结晶的天然教科书。


翻越河滩的同学们


柱状节理全貌

柱状节理局部细节特写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了著名的腾冲市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628.94公顷,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火山堰塞湖湿地,由北海和青海两个湖泊组成。踏上湿地公园蜿蜒的木质栈道,仿佛行走在一幅动态的生态画卷中。脚下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浮毯”草甸,由千万年交织的苔草根系而成;远处草排随风漂移,各种栖息在湿地的鸟类在不断翩飞,将徐霞客笔下“芜草青青,下如草浮结”的奇观真实还原。


北海湿地风光

我们通过观察与查找资料发现,这片“漂浮草原”实为火山堰塞湖的独特赠礼——60万年前的岩浆阻塞了原有河道,火山灰则滋养出了厚达2米的湖泊草甸。木制栈道的设计刻意避开了核心区,让人类足迹与湿地中的候鸟栖息地保持微妙平衡,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此时此刻,我们也终于理解何为“水火相容”——远处火山轮廓沉默如史书,近处湿地却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地质变迁与生态修复的当代篇章。

北海湿地中的游船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腾冲热海:

聆听地球深处的炽热脉搏

426日实习队走进腾冲热海。腾冲热海是腾冲地热显示最集中的地区,聚集了较多的高温热泉和气泉,以地热奇观而闻名,素有“地热博物馆”之美称。地热显示特征为喷气孔、冒气地面、热沸泉、喷泉、热水泉华和水热爆炸等。热流量相当于一年燃烧27万吨标准煤。地热资源的形成机制是板块俯冲导致深部岩浆活动,地下水被加热后沿裂隙上涌,形成喷气孔、沸泉和热泉群。

喷气泉景观

顺山地阶梯向上,含有硫磺的温热泉水顺着山石流下,化学沉淀物也在漫长岁月中层层堆叠,记录了数百年间水热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斑斓的泉华。

泉华现象

在标志性的“大滚锅”沸泉旁,硫磺气息弥漫,热气扑面而来。“大滚锅”因泉沸水翻滚,腾烟蒸雾,气势恢宏,形似一口烧开水的巨锅,被当地人称为“大滚锅”。300多年前徐霞客到此考察时对大滚锅做了“池大四五亩,中洼如釜,水贮于中,止及其半,其色浑白,从下沸腾。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厉”的描述。

热海大滚锅景观

在“珍珠泉”观测点,我们目睹了泉水中二氧化碳气泡如珍珠般连续上涌的奇观。这是高温高压下气体逸出的典型现象,类似火山区的‘冷泉’活动。通过对比不同泉眼,我们发现酸性泉(如“蛤蟆嘴”喷气孔)与碱性泉(如“怀胎井”)的化学性质差异显著,进一步验证了地热流体的分异演化规律。

珍珠泉

蛤蟆嘴

怀胎井


国殇墓园:

地理环境与历史烽火的时空对话

下午实习队走入腾冲国殇墓园。墓园内3346块烈士墓碑整齐排列,与远处苍翠山峦相映,无声诉说着地理与人文交织的悲壮史诗。师生通过一面面叙事石碑,了解中国远征军的浴血奋战史;1944年的腾冲战役是滇西反攻的关键一役,高黎贡山的天险地形延缓了日军推进,但也让收复战异常惨烈。腾冲地区的山脉与河谷构成的天然屏障,既是防御依托,也是行军障碍。地理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师生观看滇西抗战故事

师生在警钟前缅怀先烈


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

破解“胡焕庸线”的腾冲密码

随后,实习队来到作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的西南起点的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胡焕庸线”即“瑷珲—腾冲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更是地形、气候与资源分布的综合反映。其核心特征是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显著差异:线东南侧以平原、丘陵为主,集中了全国约94%的人口;线西北侧则以高原、山地为主,人口占比仅约6%

胡焕庸线数据展示板

师生在胡焕庸线主题公园合影留念



两天的腾冲考察过程中,我们穿越第四纪火山群的壮阔史诗,从火山地质公园的火山锥顶俯瞰熔岩遗迹;在柱状节理的火山岩阵列中触摸几万年前岩浆冷凝的几何密码;在北海湿地解析火山堰塞湖的生态奇迹;深入热海沸腾的温泉世界,见证板块碰撞下的蕴含的地热能量;在胡焕庸线主题公园凝视这条划分中国人口与文明格局的“无形之线”。我们从火山岩的冷峻、湿地的柔美、热海的沸腾中,读懂自然与文明的共生逻辑;地理学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守护山河的责任。我们脚下是地球的史诗,肩上则是未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