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4月22日,2021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同学前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继续在横断山地区开展地理创新实习考察。同学们行走洱海湖畔与苍山玉带路,用一场沉浸式实习向地球“告白”!
洱海印迹——于湖畔探寻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云南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湖区面积 251 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10.5 米,南北长约 41.5 千米,东西最大宽度 9 千米。洱海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心中的圣湖,大理的 “城市名片”,更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关键区域,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洱海湖畔
徒步洱海湖畔,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不时可见白鹭翩翩起舞,湖边的湿地生态系统中,丰富的水生植物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然而,我们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部分区域的湖岸受到侵蚀,植被覆盖率有下降趋势。
洱海湖畔绿地植被
我们还注意到,洱海周边分布着众多咖啡店。为探究旅游业、尤其是咖啡店对洱海环境的影响,我们设计了面向游客和咖啡店经营者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咖啡店经营过程中用水、污水排放情况,以及游客对洱海环境保护的认知与行为习惯等。在对咖啡店经营者的访谈中,有的店主表示已采取环保措施,如安装污水处理设备,但仍有部分店主对环保要求了解有限,存在污水直排隐患;游客问卷结果显示,多数游客喜爱洱海美景,但部分人存在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反映出洱海环境保护亟需加强宣传与管理。
围绕洱海湖畔,十千米的徒步过程不仅是对洱海自然资源丰富性的直观触碰,更是对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深刻思考。洱海之美,不仅在于其碧波万顷,更在于它是大理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未来,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守护洱海生态,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苍山翠影——于褶皱间解码自然奥秘
苍山,亦称点苍山,属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延部分之横断山脉云岭,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洱海之西,是大理市与漾濞彝族自治县的分界山岭。北起花甸坝之西的光蓝坝垭口,南至西洱河,长约48千米,东西宽约18千米。苍山山脉山势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连脊屏列,自北而南由19座山峰组成,海拔3074~4122米,最高峰马龙峰海拔高达4122米,与西坡河谷相对高差约2500米,与东坡洱海相对高差约2100米。
苍山属上升的断块山,多悬岩峭壁和重叠瀑布群,第四纪冰川地貌和冰川堆积物十分发育。角峰、刃脊见于海拔3800米以上;冰斗、冰斗湖分布于海拔3300~3800米之间;冰蚀湖及其堆积物分布于海拔2900~3300米之间;冰川幽谷位于冰蚀湖之下,苍山十八溪皆是冰川幽谷;山麓地带分布有冰啧砾石层和冰水砂砾层。
我们首先前往苍山博物馆,在老师的讲解中,对苍山的地质地貌、人文与生态有了初步了解。从大理岩的矿物密码到苍山构造运动的动画模拟,展柜里的每一块岩石标本都在诉说板块碰撞的壮阔激烈。最震撼的古生物化石墙,让人仿佛触摸到了滇西大地的生命年轮。
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副武装,化身“大地侦探”,开始苍山十公里徒步考察,观察记录沿途的地质地貌类型与生物多样性。实习过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苍山隆起的过程,岩石的在高温高压下的变质作用,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石类型的辨认与形成,肠状褶皱、揉皱破碎、节理破碎等奇特的岩石发育景观。
徒步十公里合影
片岩 丝绢光泽板岩
千枚岩 岩石揉皱现象
Z字形肠状揉皱现象 岩石节理破碎现象
岩石揉皱破碎现象
脚踏苍山的岩层褶皱,指尖抚过亿万年的地质密码,这一刻,地理书本的铅字忽然有了心跳。我们曾以为地质罗盘指向的只是方位角,却在观察峰谷产状的瞬间,读懂了大地书写的恢弘史诗——每一道节理都是板块运动的叹号,每一粒砾石都是时间凝固的逗点。十公里徒步丈量的不只是海拔高差,更是认知的纬度:当阔叶林的根系扎进大理岩的风化裂隙,我们突然明白,所谓“资源环境”的答案,就藏在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对话里。看山不是山,是亿万年的沉淀与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