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空间蕴含着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复杂系统,承载着历史记忆、社会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逻辑。为加强同学们对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探究能力,形成综合观念,打开思维格局,扩宽学科视野与实践能力,4月15日至16日,我院202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全体同学在董寅老师和张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与泉州海外交通史馆调研学习。通过聆听讲解员介绍,结合自身观看与思考,同学们深刻认识了泉州深厚的华侨交往史与海外交通史,体现了泉州人民不惧艰辛,敢拼会赢的精神。
乡愁念念不忘,文化源远流长
4月15日上午,实习队抵达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深入认识了泉州籍华侨们虽身处远洋,仍不忘故土的爱国情怀。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师生共同总结了华侨历史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同学们深受启发,学会综合运用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整体思维去看待问题,勿将目光局限于一时一地,切身感受到人文地理学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学科特点。
23级人城专业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门口合影
随后,实习队前往泉州府文庙。这座承载了宋、元、明、清多朝建筑风格的孔庙,是如今中国东南规模最大、规制最高的文庙。通过对文庙建筑格局、历史底蕴的研习,同学们认识到了两宋时期的规划思想、经济发展情况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无论是恢宏庄严的建筑,还是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都告诉我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之间紧密而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寓于规划,规划反映文化,文庙之行深化了专业同学对学科体系的清晰认识。
泉州府文庙
下午,实习队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海事类型为主题的博物馆,讲解员从生产供应、运输网络、销售渠道、制度体系等方面细致展示了泉州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历史,精致的海船模型、先进的水密隔舱技术与丰富的瓷器等商品无不展示出泉州在海外贸易上的繁华。泉州作为重要海上交通枢纽在古代贸易中的关键作用,也揭示出城市对外发展时“生产、运输、销售”过程的重要性,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实习队于泉州海交馆外合影
调研活动结束后,师生围绕泉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发展、泉州多元文化与综合利用、泉州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等主题展开交流研讨。期间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在老师的点评与启发中加深了对泉州城市与文化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科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为今后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夯实了基础。
师生开展研学工坊
教师深度点评
探寻草庵梧林文化底蕴,感悟智造晋江精神传承
4月16日上午,实习队首站抵达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我国现存唯一的摩尼教寺庙遗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观摩石刻佛像、碑文遗迹及宗教符号,深入了解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多元文化特征。遗址中摩尼教与佛教、道教元素的共存,折射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实习队于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前合影
紧接着,实习队到访晋江经验馆。馆内陈列丰富,详实的数据图表清晰呈现晋江经济从传统制造业起步、到新兴产业崛起的腾飞轨迹;珍贵的历史影像生动记录了晋江从破旧小城蜕变为现代化都市,高楼林立、交通完善的华丽蝶变。晋江在经济领域依托民营经济,打造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标杆;城市建设上科学规划,大幅提升城区品质;社会治理层面创新举措不断,营造出和谐稳定环境。同学们深刻领会到,“晋江经验”背后是晋江人敢为人先的创新与脚踏实地的实干,这激励着大家在未来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勇攀高峰 。
晋江经验馆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上午行程的最后一站: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红砖古厝、燕尾脊建筑群与现代化商业街区的有机融合,展现了闽南传统民居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创新传承。同学们通过拍摄建筑细节、访谈当地商户,分析五店市“修旧如旧、文化赋能”的更新模式。
实习队于晋江五店市街区合影
下午,实习队聚焦产业转型,参访晋江芯智造产业园。作为盘活低效工业用地的示范项目,该园区通过集约化空间布局(如垂直工厂、共享仓储)与智能化生产链设计,为传统制造业注入科技动能。结合前期资料收集与研读,同学们从人文地理学视角深入分析其规划特点,认识到该产业园毗邻交通枢纽,形成‘研发-生产-物流’一体化集群,不仅提升了土地效益,更推动了鞋服、纺织等晋江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跃升。
晋江芯智造产业园
最后一站,师生实地走访梧林传统村落。在这里,南洋风格洋楼与闽南古厝交相辉映,侨乡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通过访谈村民,同学们总结梧林村的区位优势:依托临近晋江机场的交通条件,挖掘侨乡建筑、非遗技艺等文化IP,打造“文旅+研学”特色产业。研讨中,大家进一步剖析其成功经验:“梧林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村民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多元共赢,为同类村庄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
梧林传统村落
两日的密集调研帮助同学们将课堂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深刻体会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科在“解码历史、赋能当下、谋划未来”中的独特价值。此次实践通过“行走的课堂”,助力同学们构建系统性思维,提升解决复杂城乡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